任正非主要成就?
大学毕业后任正非当兵了,当的是建筑兵。任正非当兵的第一个工程就是法国公司的工程。那时法国德布尼斯·斯贝西姆公司向中国出售了一个化纤成套设备,在中国的东北辽阳市。任正非在那里从这个工程开始一直到建完生产,然后才离开。
1983年,随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,任正非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。
1987年,因工作不顺利,任正非转而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华为公司。创立初期,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。
1992年,任正非孤注一掷投入C&C08机的研发。
1993年末,C&C08交换机终于研发成功。其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三分之二,为华为占领了市场。
1996年3月,为了和南斯拉夫洽谈合资项目,任正非率领一个十多人的团队入住贝尔格莱德的香格里拉。他们订了一间总统套房,每天房费约2000美元。不过,房间并非任正非独享,而是大家一起打地铺休息。
2003年1月23日,思科正式起诉华为及华为美国分公司,理由是后者对公司的产品进行了仿制,侵犯其知识产权。面对思科的打压,任正非一边在美国聘请律师应诉,一边着手结盟思科在美国的死对头3COM公司。
2003年3月,华为和当时已进入衰退期的3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“华为三康”,3COM公司的CEO专程作证华为没有侵犯思科的知识产权。最终,双方达成和解。
2007年初,任正非致信IBM公司CEO彭明盛,希望IBM公司派出财务人员,帮助华为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。
2011年12月,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发布了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这篇文章,透露了华为的人人股份制。任正非透露,设计这个制度受了父母不自私、节俭、忍耐与慈爱的影响。
任正非还创立了华为的CEO轮值制度,每人轮值半年。此举为避免公司成败系于一人,亦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。
2018年3月23日,华为完成了董事会换届选举,任正非担任董事和公司CEO。
2019年11月22日,任正非卸任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。
2020年4月10日,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,华为CEO任正非退出公司董事。
不造整车,余承东能否带领华为实现“智能汽车梦”?
近日,华为官宣将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,划归消费者业务BG,由余承东直接负责。同时,华为再次强调不造车,称“将基于ICT帮助车企造好车,内部员工谁再言造车可调离岗位。”
从徐直军到余承东,不仅总负责人变了,华为的智能 汽车 业务携纤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。荣耀剥离、禁令打击之下,华为消费者业务急需“输血”,新兴的智能 汽车 业务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。
“很有前途,华为手机业务受挫,车BU就是最火的”......多位行业人士告诉搜狐 科技 ,华为智能 汽车 业务的未来不容小觑,“这是华为的重点业务,未来肯定大举投入”。
资深 汽车 行业分析师钟师向搜狐 科技 表示, 汽车 行业正向智能化、网联化、电动化转型,华为算法、芯片设计能力很强,在ICT领域也有深厚积淀,能为 汽车 的智能化、网联化做很多事情。
作为通信领域的老牌巨头,华为将触角伸向智能 汽车 业务。迈入全新领域,内部员工对新业务讨论颇多。
在华为内部论坛心声社区中,有一则题为《想了解下智能车BU怎么样 ?》的帖子引起热烈讨论。部分内部员工认为该业务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――“业务初创,乱世出英雄,适者生存”“适合喜欢挑战的人”“几乎每个业务都要瞎折腾超过三年,培养一批人淘汰一批人,最后成功了”。
一名华为车BU人员对搜狐 科技 表示,集团在 汽车 领域还在 探索 ,也不止车BU在做智能 汽车 的有关业务,比如2012实验室(也在做)。
据了解,华为目前车BU总人数超4000,下设五大业务部门,分别是智能驾驶产品部、MDC产品部、智能座舱产品部、智能车云产品部、架构设计部。与此同时,华为云在做 汽车 行业解决辩亏仿方案,2012实验室下设车联网部门,HiCar车载系统和车载智慧屏业务隶属于消费者BG。
随着车BU下划消费者业务,内部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整合。华为内部文件称,该调整是为了增强智能 汽车 部件业务与智能终端业务的技术、资源的互动。
据财新报道,有消费者BG人士表示调整是为了整合资源,避免浪费,“ 汽车 内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会与消费者BG的鸿蒙OS、HMS相关性较高,两个事业群之间会联合开发”。
另一方面,荣耀剥离之后,消费者业务急需输血,有行业人士告诉搜狐 科技 调整是为了“平衡”。“传言余承东在内部极力反对荣耀独立,但最后任总拍板了。现在华为手机业务经营难度很大,车BU能带来新的想象空间。”
对于此次调整,两位车BU人士向搜狐 科技 表示,工作上受到的影响比较小,变动更多还是体现在架构上。“车BU很多产品目前处于孵化的阶段,有调整很正常,不会对整体战略有质的影响。”
除了划归消费者业务,华为上周刊发的内部文件中,另一重点是重申不造整车。“以后谁再建言造车,干扰公司,可调离岗位,另外寻找岗位。”
但文件显示的有效期为三年,智能 汽车 业务主要是TO B,现在又划归到了TO C的消费者BG。再加之华为曾坚决表示不造手机的“黑 历史 ”,因此有媒体解读为华为只是暂时不造整车。
自华为接触 汽车 业务以来,造整车的传闻就从未停止。比如在2016年,传华为可能与麦格纳合作推出华为品牌 汽车 。此后,华为也被传参股长安蔚来、威马等整车厂商。但这些传闻均未得到证实。
而随着最新内部文空差件的流露,华为对智能 汽车 业务的战略已经明晰:不造车,聚焦ICT技术,定位面向智能网联 汽车 的增量部件供应商,帮助车企造好车。
另一方面,车企也需要华为的帮助。钟师认为,虽然传统整车公司也在招揽人才,构建智能网联方面的技术能力,但车厂没有芯片设计能力,靠自己的难度太大,趋势是与华为、博世等供应商合作。
“比如自动驾驶这块很费钱,大概三四年前,很多车企一哄而上,但后来发现啃不下来这块硬骨头。车企单独做自己的东西是不合算的,尤其是中国企业规模不大,成本不能分摊。”
此前,吸尘器巨头戴森曾在电动 汽车 项目投入三年研发时间、耗资200亿元,但最后“因不具商业可行性”而选择放弃。苹果也曾被传造整车,但目前成果还是在车载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研发。
徐直军曾表示,中国自动驾驶电动 汽车 行业将成为16万亿产值的市场。根据IDC数据,这是 2019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近20倍。
预料到巨大的市场空间,华为自7年前便成立“车联网业务部”试水,但其正式入局的关键节点是在去年成立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,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,与其他事业群同属一级部门,隶属于ICT 管理委员会管理。
自此,华为对 汽车 行业的渗透逐渐加深。今年5月,比亚迪发布的“汉”成为首款搭载HiCar技术的车型,华为还公布了其5G 汽车 生态圈的首批18家企业。
在10月的Mate40发布会上,华为正式发布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品牌HI,并表示支持车机手机互联的HiCar已适配超过150款车型,明年计划预装超过500万台。
据了解,HI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包括1个计算与通信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,(智能驾驶,智能座舱、智能电动、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),以及激光雷达、AR-HUD等30多个智能化部件。
该解决方案与华为自身不造整车、做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定位不谋而合,为车企提供了三大计算平台,(智能驾驶计算平台、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和智能车控计算平台),以及三大操作系统AOS(智能驾驶操作系统)、HOS(智能座舱操作系统)和VOS(智能车控操作系统)。
对于华为在 汽车 领域的动作,某厂商智能座舱技术负责人告诉搜狐 科技 ,“华为的优势是人和钱,最早做手机业务的时候也算新入局者,后来也发展得很好。”
面对16万亿产值的大蛋糕,华为车BU能否在余承东的带领下成为华为营收增长的新引擎?又能否“复刻”在手机领域创造的神话?答案或许仍需要时间的“打磨”,毕竟徐直军前不久说过,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短期内不考虑盈利。